《資治通鑑》非“權謀之書”也不是“帝王教科書”
張國剛
主題:《資治通鑑》裡的“通”與“識”
時間:2022年12月9日
网友反映订机票后个人信息泄露,中国民航局回应
地點:線上直播間
嘉賓:張國剛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,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
主持:賈雪飛中華書局上海聚珍公司閱讀推廣人
欣旺达:首次回购公司股份1,304,800股,占总股本的0.07%,总金额为19,926,210元
宋晨希資深媒體人、書評人
把客户的事当做自己的事看待 国寿客服中心暖心服务 待客如亲
讀《資治通鑑》,“讀者如飲河之鼠,各充其量”
賈雪飛:張國剛老師的《〈資治通鑑〉通識》8月由中華書局上海聚珍文化出版,問世兩週就開始重印。我想,這不僅意味着讀者認可張老師的學術研究,也反映了讀者們對《資治通鑑》的興趣。
(互动)天润曲轴:目前公司新项目处于验证期
張老師可謂當今解讀《資治通鑑》的第一人。之前他著有《與家國興衰》,2016年出版,後來入選“中國好書”,現在銷量是20萬冊。《資治通鑑》走向普通讀者,應該就是自《與家國興衰》始。後來張老師又出版了《資治通鑑啓示錄》《治術:周秦漢唐的經世之道》等幾本研究、解讀《資治通鑑》的著作。他解讀得非常到位,讓人一看就能明白,能夠從中獲得很多學識。
有些學者只做專業研究,這讓我們非常敬仰;有些學者,除了專業之外,管理能力也特別強,張國剛老師正是其中之一。我猜這與張老師研究《資治通鑑》有關,他應該是從中獲得了一些啓發。
2024年度《北京青年报》开始订阅啦!
張老師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並閱讀《資治通鑑》呢?
張國剛:我讀《資治通鑑》很早,小的時候我姑父送我一部舊的線裝書,後來我才知道那是掃葉山房石印本的《綱鑑易知錄》。我真正開始讀《資治通鑑》是上研究生期間,認真、系統地進行了閱讀,那個時候主要是找史料。
我受鄭天挺先生傳統的影響很深,跟隨他的學生楊志玖、王玉哲、楊翼驤等先生學習。鄭天挺先生從北京大學來南開大學之後,講“研究斷代史要‘精讀一本書’”——學習明史,當然要讀《明史》;隋唐呢,最好讀《資治通鑑》。因爲我做唐史研究,所以《資治通鑑》裡隋唐之前的內容都是大略翻翻,而隋唐以後我都是做卡片的。
那該如何評價《資治通鑑》呢?我覺得可以用宋元之際史學家、注《資治通鑑》最權威的學者胡三省的一句話:“讀者如飲河之鼠,各充其量而已。”《資治通鑑》如同一條長河,我們在其中能喝多少就喝多少,肚子小就喝少點,肚皮大就多喝,多大的肚子都能喝。
讀《資治通鑑》,我們會有一種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感覺。它不是一本故事書,讀完就完了。經典如《論語》《老子》《莊子》,它們之所以是經典,就是因爲其中任意一句話,都可以讓你從各個方面去琢磨,你可以不斷地去闡發它。
我們把春秋戰國叫“軸心時代”,說當時的思想是人類最早的超越和突破。《資治通鑑》其實也有這樣的價值。
《資治通鑑》篇幅很大,294卷,300多萬字,是一部集體編纂的書。
司馬光自己寫過一本《稽古錄》,按照中國避諱的傳統,這本書避了他父親司馬池的諱。比如在寫秦昭襄王和楚懷王澠池之會的時候,“池”這個字他就進行了避諱。可是在《資治通鑑》裡,司馬光沒有避諱,因爲這是國家工程,集體著作,只能避國諱。
許路兒新髮型 網友讚爆「瀏海路真好看」! 纖纖長腿氣質神美
也因爲是國家工程,所以編纂《資治通鑑》,司馬光字斟句酌,在材料、敘述、評論上都非常審慎,至少花了20年時間。我在書裡寫到,司馬光在宋仁宗嘉祐末年,就已經有了編纂戰國到五代歷史的初衷,拿到編寫《資治通鑑》“項目”的時候,他已經寫完了《通志》八卷(《周紀》五卷、《秦紀》三卷)。所以《資治通鑑》裡面的內容很值得琢磨。
求真是史家的職責,求用是讀者的訴求,但只有“真”纔有用
緯穎、緯創 押長天期
賈雪飛:與“二十四史”相比,《資治通鑑》書寫歷史的獨特之處在哪裡?
張國剛:我舉一個例子,高歡是渤海蓚人,屬於漢族高門,是長孫皇后的舅舅,他是東魏做的權臣,而且已經鮮卑化了。他晚年四十九歲的時候,眼看跟西魏的戰爭沒完沒了,很難實現他的抱負,他讓手下將領敕勒人斛律金作《敕勒歌》——“天蒼蒼,野茫茫,風吹草低見牛羊”,高歡一邊唱和,一邊老淚縱橫。
《資治通鑑》裡的這個情節真的讓人非常難忘。司馬光不太寫這些傷感的東西,但從這個情節可以看出司馬光是有能力寫的。
還有一個例子,我在《〈資治通鑑〉通識》這本書裡提到,《資治通鑑》是給皇帝寫的書,宋朝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講忠——西漢人講孝,東漢人講氣節,唐朝人講才能,宋朝人講忠——所以宋朝統治者要構建忠臣的榜樣,但在這個問題上,司馬光沒有委屈史料來推行政治正確。
比如五代(後梁、後唐、後晉、後漢、後周)時期有個著名人物馮道,歐陽修在《新五代史》裡對他非常不齒。後漢皇帝劉知遠死前,他託孤老臣,其中一個人是後周的開國者郭威,這是後周第二位皇帝柴榮的姑父,也是他的義父。這些老臣對後漢末帝和他的母親、兄弟不滿意,末帝的母親想任用孃家人,但是遭到了老臣們的抵制。結果末帝就把在首都開封的幾個老臣都殺了,柴榮、郭威的家小也都給殺了。郭威當時在前線抵禦契丹,逃過一劫。後來,郭威就率兵打進了開封。按五代的傳統,郭威可以取代後漢當皇帝。馮道當時是太師,做出了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,對郭威不下拜,就作了個揖,反而是郭威對他下拜行禮。《五代史闕文》裡有一條材料就說,因爲馮道的舉動,郭威的篡位之心得到了遏制。
對於這個材料,司馬光不僅沒有采納,他還做了辨析。他通過分析當時五代的局勢,認爲“漢之宗室(劉)崇在河東,(劉)信在許州,(劉)贇在徐州,若遽代漢,慮三鎮舉兵以興復爲辭,則中外必有響應者,故陽稱輔立宗子”,正是這個原因,郭威才表示謙卑,請太后迎哩劉贇。“俟其(劉贇)離徐已遠,去京稍近,然後並信除之,則三鎮去其二矣,然後自立,則所與爲敵者惟崇而已”。從這個例子裡,我們可以看出司馬光是有政治智慧的,分析合理,哪怕他不符合宋代崇文抑武、要求尊敬士大夫的意識形態。
中航重机2023年前三季度净利10.27亿 同比增加12.22%
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,司馬光在處理材料的時候是求真的。求真是史家的職責,求用是讀者的訴求。但是隻有“真”纔有用,“真”是前提。當然,這個“真”怎麼表達,怎麼書寫,史家也有他的目的、訴求。
AIGC产品持续“上新” 万兴科技前三季度营收利润双增
《資治通鑑》一直寫到了宋英宗時期。司馬光是在貫通古今的宏觀視野下來寫歷史,這也是爲何這部大書到現在也不能被取代的原因,它把很多重要的歷史詳盡地寫了出來。
我經常講,從學術研究來說,我們要向未知領域進行開闢,比如研究家庭史、社會生活史等,這當然非常重要。但是歷史作爲治國理政的經驗,還是要研究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。亨廷頓講現在是文明的衝突,那一定是大的歷史面向的衝突,這不是狹義的生活史、文化史所能取代的。雖然現在很多歷史研究者注重挖掘細節,但我覺得細節往往是要掛在大的歷史事件下進行敘述的。
賈雪飛:我作爲編輯,在讀張老師著作時,能體會到一種生命的感受,從“讀”到“知道”一本書,再到最後用心和情感去感觸,那是完全不一樣的。有讀者朋友跟我講:“這本書太好了,我處在人生困頓期時,看了幾篇,我就覺得我的人生開朗了,從困境中跳脫了出來。”很多人讀了張老師的書,都有很大的受益。
韜略智慧是歷史本身展現的,《資治通鑑》把政治實踐進行了還原
宋晨希:從古至今,很多人都將《資治通鑑》看作是“帝王教科書”,認爲這部書是政治家看的,裡面都是治國的方法,還有一些權謀之術。您認爲如此評價是否正確?
張國剛:每個人的訴求不一樣,自然從一部史書裡看到的內容也就不同。不過在歷史上,司馬光是一個老實人,不搞陰謀詭計,所以他也不會寫陰謀詭計的書。
北宋有個平章政事(宰相)名叫章惇,他和蘇軾是朋友。章惇考了兩次進士,第一次考上了,但是因爲侄子考中了狀元,他不服氣,又考了一次。可以說,章惇才華很高。有一次,章惇跟蘇軾一起遊玩,從一座山到另一座山有個獨木橋,下面是萬丈深坑,蘇軾不敢走,章惇就很快走了過去,在那邊寫了一個“蘇軾,章惇來”。蘇軾說,你這個人對自己太狠了,將來能殺人。
到了元祐更化早期,章惇對司馬光很不好。蘇軾就跟章惇說“溫公是個老實人,你不能老諷刺人家”。司馬光廢王安石變法,蘇軾覺得王安石的免役法還是不錯的,應該保留,但司馬光呢,全廢了。蘇軾氣得說他是“司馬牛”。
我覺得,《資治通鑑》給人韜略智慧,有講解帝王術的感覺,是因爲他記載上層史實比較多,是從家國興衰、治國理政、興亡成敗這個角度來撰寫的。胡三省說:“爲人君而不知《通鑑》,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,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。爲人臣而不知《通鑑》,則上無以事君,下無以治民;爲人子而不知《資治通鑑》,則謀身必至於辱先,做事不足以垂後。”
新款酷路泽LC300蜕变更符合大众审美
歷史是人走過的路,我們不知道,司馬光把它記下來了。司馬光作爲一個從小就癡迷、敬畏歷史又有豐富政治經歷的人,他寫歷史,而且還有一個班子給他幫忙,這種事屬於空前絕後,自然會將歷史的豐富性展現得淋漓盡致。
宋晨希:與紀傳體史書和典志體史書比如“三通”(《通志》《通典》《文獻通考》)這樣講制度的史書相比,《資治通鑑》有什麼獨特的價值?
恒大濒清盘 许家印恐丢大权
張國剛:我們可以將其與司馬遷的《史記》進行對比。《史記》屬於“私活”,司馬遷的父親寫了不少,司馬遷又進行補充。《史記》雖然號稱記載了3000多年曆史,但是春秋以前的內容價值不大——比如《五帝本紀》佔了很長時間,但內容很少;《夏本紀》《殷本紀》《周本紀》也比較簡單。第一個傳記《伯夷列傳》後面,就到了管仲、晏嬰列傳和老子、韓非列傳了。我們可以看到,《史記》主要是聚焦在春秋戰國以後,時間相對比較短。
朕决定解散后宫了
而且紀傳體史書和編年體還不一樣,編年史不能寫成“斷爛朝報”,事件之間還要有聯繫,這一點上,司馬光其實學了《左傳》。
我們的制度史當然是以《通典》爲代表的,可上面記載的制度都是死的。制度史的關鍵變化是政治活動,只有政治生態、政治實踐才導致了制度變化。如果要真正研究漢唐間的制度變化,光看“三通”、光看“二十四史”裡的《志書》,我們無法弄清制度背後的原因。
比如宰輔製爲何要轉變?漢武帝以後,中尚書(中書)取代了原來皇帝一君獨大的情況。他既要保證自己不用事必躬親,同時又要防止大權旁落,所以漢武帝建立了中朝,設立了錄尚書事。錄尚書事的變化、丞相制的出現,包括後來肇始於魏晉的三省制,都跟政治有關係。
研究政治制度史,離開了政治實踐,是寫不通的,它只能把過去史料翻譯成現代漢語,這也是我們過去讀制度史發愁的原因,會覺得制度史就是一個個官職、機構名詞,而《資治通鑑》則把這些政治實踐完整還原了出來,它比較忠實地記錄了1362年的興衰,重要的人物和制度變化都在這裡面。
出土文獻一定比傳世文獻更真實?要用歷史邏輯討論史書的價值
宋晨希:《資治通鑑》卷帙浩繁,是否有一些閱讀的主線?
NBA》詹皇搭配拳王发威 湖人逆转击溃独行侠
張國剛:我們讀起來難的原因,是頭緒太多,但我們沒必要從頭讀到尾。所以我選了重要的人物和事。
如果讀我那幾本關於《資治通鑑》的著作,可以先讀《與家國興衰》,有助引發興趣。在那本書裡,我第一個講了“當仁君”,第二個講了“爲人臣”,第三個講了歷史變革,每一個故事都是有主題的。書裡是有思想的,我希望總結一些人生智慧。
受区域型污染影响,北京未来四天将发生PM2.5中度污染过程
如果繼續讀,可以讀《治術:周秦漢唐的經世之道》,有了一定歷史基礎之後,你再看《通識》,你就有更深的感受。
關於人生智慧的感受,我舉一個例子,三國時期桓範(桓溫的祖先)和曹爽都是安徽人(曹操也是安徽亳州人),《資治通鑑·魏紀》記載:“爽以桓範鄉里老宿,於九卿中特禮之,然不甚親也。”因爲桓範是老鄉又是年長的人,有學問,還是曹爽的智囊,所以曹爽特別以禮待之,但是他們兩個人不甚親近。後來司馬懿讓桓範當禁衛軍二號人物——中領軍,這原來是曹爽弟弟率領的軍隊,但是桓範沒有去,他想天子在外,應該去投奔天子。
從中我受到什麼啓發?我去見我老師的時候,自然也會恭敬謙卑,但是不甚親。在生活當中,當你年資高了,對你恭敬的人就會變多,但還是要以常理對待。我讀了這一段,就得到這個聯想。
宋晨希:在歷史愛好者和一些學術研究羣體中有這樣一句話:“引用《資治通鑑》中唐以前部分的人多爲外行。”包括我們閱讀歷史書籍,也幾乎看不到《資治通鑑》中唐以前的史料被引用。而您在寫著作的時候着重發掘了《資治通鑑》裡唐以前的內容,您覺得它的價值在哪裡?
張國剛:我從兩個方面談。第一個,就新材料說,《資治通鑑》是有貢獻的。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的陳勇教授,就發現《資治通鑑》裡很多史料在正史裡是沒有的。
司馬光時代存在的許多書,有些我們現在看不到了,比如剛纔提到的桓範,他的書就佚失了。但是在魏徵編纂的《羣書治要》裡記載了桓範的書籍,寫到商鞅有一個門客叫屍佼,屍佼有句話很有名:“無私,百智之宗也。”——根本的智慧來自於無私,不要偏私。
還有我在書裡也提到,趙襄子爲何被趙簡子選爲接班人,《資治通鑑》和《史記·趙世家》用的材料就不一樣,《資治通鑑》裡的有些記載也不見於《戰國策》等書,這可以證明司馬光有新的史料來源。
《資治通鑑》裡也有一些錯,比如搞錯了蘇秦、張儀的年代。後來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資料以《戰國縱橫家書》爲名出版,根據帛書材料記載,《史記》裡蘇秦、張儀的很多內容搞錯了,司馬光也延續了這些錯誤。
不過,我現在認爲或許這並不是司馬遷、司馬光搞錯了。之前我們總以爲出土文獻要比傳世文獻更真實,但是我們現在出土文獻多了,發現裡面荒謬的內容也很多。比如《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》裡的《趙正書》說,秦二世在位時期,大將章邯殺了趙高,而不是像《史記》說的是趙高殺了秦二世。現在,很多學者認爲《趙正書》類似於小說,並不真實。還有《竹書紀年》裡說伊尹篡奪了王位,然後太甲把他打敗。但是我們看出土的甲骨文記載,祭祀伊尹的規格一直保持和商湯一樣。那商朝統治者子孫不知道伊尹是篡位的麼?
第二個,要用歷史邏輯討論史書的價值。我們研究史料有一種是考證,學者必須要引最早出處的文獻。比如研究唐史,你引清朝人編纂的《全唐文》好像就不對;如果《文苑英華》有,你就要引《文苑英華》;如果《舊唐書》《新唐書》都有,你就要引《舊唐書》。這麼來看,確實《資治通鑑》唐以前部分價值不大。但這種行業規則其實不太重要。
《資治通鑑》的重要性在於,司馬光編輯了很多資料,讓我們看到事情發生的因果。舉個例子,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睿,這個人在《三國志》裡你不太能完全瞭解清楚。但是《資治通鑑》爲了闡明曹魏爲何失敗、司馬家族爲何會取得政權的問題,司馬光把相關的史料做了一個非常清楚的展示。在《卷七十三·魏紀五》就記載了,從明帝青龍三年(235)四月開始,“帝好土功”“帝耽於內寵”以及一系列窮奢極侈的昏庸行爲,繼而在景初元年(237)也連續記載了魏明帝移長安鍾簴又不聽大臣諫阻等荒唐行爲。司馬光的意思是,魏明帝如此昏庸,國家還會不出問題麼?
這種追述的敘事方式來自於《左傳》。《左傳》開始都是寫“初”怎麼樣,然後進行倒敘,追根溯源。這是在“二十四史”等正史裡看不出來的。
還有“淮南三叛”,也就是曹魏後期,掌握軍事重鎮壽春的統帥三次反對司馬家族的事件。在這期間,沒有人爲曹魏說話,導致“淮南三叛”最終失敗。在第二次平叛的過程中,司馬家做得非常到位。當時,曹魏三路軍伐吳,東吳老將丁奉利用魏將輕敵,擊敗魏軍東路人馬,其餘兩路也燒營而逃。司馬師主動承擔責任,引咎自責。所以,研究三國史,史料未必從《三國志》來。
空缺近8个月,杨青出任东风汽车集团董事长
司馬光將史料建成了一個“集團”,一個組合,讓它具有更大的說服力。
一般人評價史料的時候,其實不注意這一點。很多人都認爲,最早的記載就是真實的,這是用最簡單的形式邏輯來討論史料價值。我們應該用更高級的歷史邏輯討論史書提供的價值,包括徵引的價值。
賈雪飛:我們這本書定名爲《〈資治通鑑〉通識》,所謂“通”,就是希望幫助大家“通古今之變,識興衰之源”,帶給大家一個宏觀的視野。“識”則是希望大家藉此可以“通世事人情”,學會爲人處世,讓你更好地去面對周邊的事情,讓自己變得更通達。